知意

我的团长

没有穿越,我是在推《士兵突击》的同人

赠嘉音:

码!


日照江南岸:



刷《到爱的距离》,忽然感觉到一阵似曾相识的感动。




7年前,有一篇医疗题材同人《住院医师手记》曾让我不眠不休地追了一整晚。虽然作者杏林大大就此神隐,无迹可寻,但这两天重温此文,发现感动依然,就连想说的话都还是和当年一样。于是翻出了当年激动写下的文评,如果首页有吃士兵的,请吞下这颗古早的安利。




CP为伍六一X史今,但实际上这文的好已经无关CP,但凡喜欢七连的应该都吃得下,真的,应该不是脑残粉夸张。




----------------------------------




评《住院医师手记》




从昨夜开始,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这是一出精彩纷呈的戏,台上的主角在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台下作为背景的人们亦在上演着生老病死。其实作者大人完全不用担心那些陌生的晦涩的术语会将读者拒之千里,因为我们都明白,它们传递的都是一个信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对生命的挽留和珍惜。如果说,士兵的意义在于它描写了“成长”,那么这篇文除了“成长”之外,还提供了更广泛的议题,那就是理想和信念。 

首先,关于背景。 

钢七连的人是那么地适合这样一个环境,一个充满了考验、压力、现实、挑战、打击,甚至不公的环境,事实上,他们这样一群正直、善良、勇敢的人放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都不会失色,他们就是现实生活中最能让人体验到生存的美好与意义的一群人,在他们的身上能时时折射出我们渴求的、追寻的和崇拜的人性,那种经历了淬练之后依然纯净美好,却愈发坚定强大的善良本性。以医院为背景的小说,往往容易显得压抑阴暗,但是作者在这沉重的现实的基色上划上了鲜亮的希望的色彩,让人能在绝望中感受到希望,让人在看过一幕幕生生死死之后,依然觉得活下去是那么的美好。 

在临近结尾的时候,甘小宁说,“很多很多医院里的八卦,其实,都是伤痕,这个白色巨人身上或深或浅的伤痕,之所以以八卦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大家都想少痛一点儿”。文章前半段的时候,谈到那些大大小小的八卦都还是轻描淡写的样子,到了后半部笔锋一转,忽然,那些略带戏谑的段子,就一个个地带着淋漓的血迹斑驳的伤痕狰狞着回到了面前,那些不经意间渐渐平抚的感慨,一时间都呼啸着汹涌起来。从医患间的纠纷,社会和制度的责任,到无可避免的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谁能占据主导,一向被视为上帝之手的外科医生,在一波又一波命运的浪潮中只是一叶颠簸飘摇的孤舟,举目四顾,竟是一片苍茫。可是那些过往,在我们以为看不见就意味着消逝的时候,却从许三多整理的片子里,从解散了的七病区医师的聚餐里,从伍六一那与史今成双成对的胸牌里,一点一滴地回归了。 

“他们都是堂堂正正的医生,都在这同一条路上奋力前行,谁都还没有沦落到要靠着回忆去支撑自己前进的地步。”我想,这可能也是最契合原作的对于解散后的描写了。七连从本质上都带着高城的气质,那种天天向上的劲头,不抛弃也不放弃。他们不可能将大好的青春耗费在伤春悲秋之中,那些最深刻的记忆,也未必就一定是痛楚,因为它们从未远去。伍六一一直在做他认为的,史今心目中的那个伍六一,史今又何尝不是。他们坚强的,固执地做着最初的彼此,直到再次相遇。人生一个大圈,能圆满走完的有多少,值得庆幸的是,作者究竟还是有这份温暖的心意,并且最终用这份温暖盖住了那沉沉的现实的无助与茫然。不后悔绕了这样一个大圈,经历过颠沛流离,曲折离奇,终于,功德圆满。

关于伍史。 

文中伍史的火花,在抽离了语境后或许只是平淡无奇的一个牵手或一个拥抱,可那些无声的陪伴和支撑,在暗流汹涌的宛如残酷社会的缩影般的医院里,却胜过了前言万语。只是用额角蹭汗,只是假寐时的按摩,只是抢救后的小憩,我却仿佛能从那一句句日常的对白当中,看到两个人相视对笑的眉眼,看到那眉眼当中,彼此的倒影。即使是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刻,也能从那互不言语的倔强中看到深深的疼惜。伍史的爱在文中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存在,因为史今可爱,伍六一可爱,于是我们像伍六一那样地爱着把他一手一脚带出来的史今,也像史今那样地爱着正直明朗让自己忘记创伤的伍六一,于是他们的相爱是世界上最理所应当的事实,不需要任何的解释。一切都只是,因为爱,所以爱。 

关于人物。 

这篇文虽然是架空,可是让士兵的每个人都恰到好处地站在了自己的位置。史今、伍六一无疑是怀揣着不泯的善良勇敢朝理想奔驰的人,高城其实也是这类人,或许也正是因为高城的存在,才让神经外科成为了足够让人向往的地方。其实现实中,不是每个新手都能遇到像高城这样甘愿冒着葬送前途的危险也要为病人插管的大夫和领导的,更多的情况,可能是在前辈的漠然、麻木,或者说是功利之下,新手的热情轻易地被浇灭殆尽。可是作为读者,我就喜欢看到这样的主任,就像当初看士兵原剧时,为高连长的热血而涌动一样,这样带点理想化的人物总是能寄托渺小的自己对于颇为恐惧的现实的一点侥幸的幻想。这种幻想,也许就是萌上士兵的最本质的原因。尽管接近尾声的高城,已经有了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和大体制下必须采取的立场,就像现实中很多个曾经热血的青年终于不得不掉回头对那些个似曾相识的当年的自己说不一样,他矛盾着,却终究不能够再冲动。这是原作中没有触及到的或者说甚少触及到的部分,或许是因为原作中的高城,肩负着那样阳光的传递希望与梦想的使命,不适于背上这一层含义,而在这篇文里,肩负着希望与梦想奔跑的变成了史今和伍六一,所以此时的高城显露出些微的沧桑才不至于过分放大了那一种无奈,而且,他毕竟还是那个能在非典时昂首挺胸去参加会诊的高城,能在流言蜚语中穿行而在心里骂人傻帽的高城,他还是那个正义正直的,高城。 

文中的史今所挑起的担子,也远比班长身份的他肩头担负的要多得多。史今的那种想多做多可啥也不说的性格在医院背景下,有了更多发挥的理由和空间。他的温和敦厚宽容博大,和与之相对应的刚强严厉一条道走到黑,在充满张力的情节下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会顶着压力与最亲近的人严辞相抗,而这种矛盾生发的根源已经不仅仅是原作中为了许三多个人前途发展的问题,而是一条人命,和作为医生的根本——医德。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史今面对这样困难的抉择的时候并没有单一化,史今还是清醒的,甚至也是矛盾的,痛苦的。也是这样真实的挣扎,才把一个生动的史今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执著地,在一条明知会输的道路上负隅顽抗,因为他在自己的心里已经获得了胜利。史今就是这样一个会对自己有所应许的人,就像当初他在心里答应要把许三多带成堂堂正正的兵一样,作为医生的史今,其内心的执念就是要维护那份作为医生的道德——遥遥凌驾于一般道德要求的医师道德,哪怕没有人赞同他甚至全都来反对他,“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史今,其实也是超出了原作而大放光彩的史今,可是却加倍的令人喜爱。我想,可能这正是源于作者将史今身上那些最最让人敬佩和不忍的特质牢牢抓住并加以把握的缘故吧。 

文中的李梦和老马,比原作中五班里的角色更多承担了一份责任,这个责任指的是由他们的经历所传递出的“现实”的残酷。李梦无语的思索和老马的沉默,不禁让人想到,其实“逃避”和“退缩”只是诸多平凡人面对不平凡的境况时最平凡的选择。要做李梦还是做甘小宁,取决于人的性格,而这些性格在你遭遇到那些不平凡的境况之前早就已经决定,老马和李梦都遭遇了必然的偶然,一个是为导师急救,一个是师兄坠楼。或许跳过这个劫,他们也能够留下来,因为人生中就算是所谓的必然也不一定百分百会出现,只是面对这样危机四伏的未来,即便是留下来了,也可能会走得胆战心惊,所以再往回头想,他们的走也未必是一件令人可惜的憾事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生来要做英雄的。 

再来说说甘小宁。作者将电视里甘小宁的那股子爽快利落,合理地发挥了,于是文中那个拿得起又放得下,在理想与现实间游走自如的甘小宁和那个扛不住饿而放弃老A选拔的豁达又坦率的甘小宁重合了。甚至可以说此文中的甘小宁对原作的形象作了更深刻的演绎,作为医生的甘小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明显具有比原作更强大和沉稳的控制力,也肩负起了更沉重的责任,没有放弃。 

其实当知道许三多要出场时,我心里是别扭了一阵的,心想着真是刹风景啊,本来多么和谐的二人世界啊就要这么被破坏了。不过事实证明有一句话是对的,就是真正强大的作者根本不需要俗套的狗血或BE来博取眼球。文中的许三多也和原作中一样可爱而真诚,从那个清晨六点量遍病房血压开始我就举枪缴械,敌意全消了,后来他拿着杂志去求人家撤诉,非典时主动申请支援,无一不是原作中那个善良至纯的样子。虽然着墨不多,但这样踏实地拚着命的许三多,当之无愧是那个光彩的七病区的一分子,也是那暗夜中闪动着的群星之一。 

作者文字相当老道,很多句子都有249的影子,情节富有张力,从字里行间对于体制和现实的感慨和提问,不难让读者感觉出文字背后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几处伍史相对时周围环境的描写,仿佛文章真的不只是写这两个人,更写出了每个人都逃不开躲不掉的现实的影子。之所以对这篇文这么的涌动,是因为它不仅仅描写出了原味的人物,还有人物背后的那股气场,那张交织错杂的网,和网底下那既现实又理想的底色。就是这样亦真亦幻的故事,才能让人忘了自己,全情投入,去为最真诚和美好的情感欢笑落泪,感慨感动。感谢作者写出了那么棒的同人,让我找回了萌上士兵最初的那种涌动,谢谢。








----------------------------




阅读地址在粉晋江同人文库,搜索名字《住院医师手记》即可


评论

热度(227)

  1. 共1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